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正让你变得越来越孤独吗?

2014年10月16日6:11:34 |发布: 乾元轩 |浏览:

在彭博商业周刊上看到一篇关于微信正在让你变得越来越孤独的文章。看后深有触动。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包括心理、社交、思想等各种触及灵魂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微信依赖症,就如之前的QQ依赖症,新浪微博依赖症,不断刷新着人们的社交理念和社交感受,而不管是QQ,还是微博,或者陌陌,还是微信,就算有再多的联系好友,再多的朋友圈,群,人们还是在放下设备的那一刻,感到无比的孤独,这是一种被称为孤独症候群的心理情绪。这些火热的社交工具,有让你越来越觉得孤独的自己更孤独吗?


谁被微信绑架了?微信见的生活,还有多少乐趣?

根据微信官方数据,不到4年时间,微信已积累了8亿用户,超过了欧洲总人口,其中月活跃账户达3.96亿。公众号数量超过了580万,日均增长1.5万。庞大用户的活跃,让微信估值飙升,里昂证券亚洲4个月前在报告中估值,说微信价值已达640亿美元,三倍于Facebook收购的WhatsApp。微信让许多人患上了这种新病症:微信依赖症。严格说,这是一种社会病灶,一种社会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可能好,也可能坏。

不少人都是用几个微信私人账号、多少万的微友、多少个微信公号、多少个微信群来形容自己的微信控特征,说的自鸣得意了不起的同时,内心却又感到丝丝凉意,不经意间之,“每天早晨,人类从微信中醒来,不刷牙、不洗脸、不下床……第一件事,用各种各样的安卓、iOS、iPhone、iPad、三星、HTC、联想、OPPO……奔向同一个App:微信。每天像皇帝批阅奏章一样浏览各种微博,微信信息,“总担心错过什么,总担心失去什么。”感觉自己很重要。这是孤独的错觉。

问问身边的人,很多人对微信的态度都复杂而纠结:既严重依赖,又不堪其扰;既有错过的焦虑感,又有病态的强迫症。有时候挺讨厌这个东西的。比如不想被打扰的时候,它还叭叭叭响。


和QQ,陌陌一样,在微信上,你也不知道对方是否是一条狗

细心想一想,是不是把网友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把朋友变成了网友?2005年,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社会数量研究所所长诺曼·尼(Norman Nie)对4113名互联网使用者进行调查后,在《斯坦福报告》中说:“人们在网上待的时间越长,在现实中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就越少。”科技正促成一些“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家庭”。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每人待在各自的房间上网。陌生人社交App陌陌CEO唐岩认为,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得疏离,也许是社会的组织结构变了。“以前,家庭对人非常重要,基本上血缘关系决定了你在社会上能获得的帮助;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你的同事、朋友在你生活中占的比重往往要超过家人。人最容易产生一种偷懒的思维方式就是:哎呀,人心不古,这个社会变了。”


如果说微博像信息集市、大字报,微信朋友圈更像树洞、情绪反射器。梦想没照进现实,内心有很多阴暗角落。

在微信朋友圈中,爱猫的秀猫,媒体人爱黑媒体业自身,秀恩爱晒寂寞的也大有人在。上传图片,你可以使用“群组”功能来选择看你的人。“群组”所藏的秘密也很多,从“密友最爱”到“无公害”,再到“不太熟”,亲疏关系非常明显。

有位微信典型用户,女孩蕊蕊需要正能量才能开始新的一天,她几乎每天清早都会在朋友圈里发“早安”系列的心灵鸡汤。有天早晨,一位朋友留言,“我还以为是系统自动发的呢。”


马化腾的“连接一切”野心很大,但最终人会被机器所控制吗?

2013年11月,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在“W3C大会”上,把“连接一切”作为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的第一个路标。“智能手机成为人的一个电子器官的延伸这个特征越来越明显,它有摄像头、有感应器,而且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了。”腾讯微信团队拒绝对社交孤独话题发表评论。

从来都有人赞美、神话科技,也不乏有人反科技。《你并非机器》的作者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担心人变得去适应机器和科技。

互联网专家、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是科技的追随者。他最近在手腕上拴了一个可以记录运动量、睡眠质量等健康信息的Fitbit智能手环,“我想每天24小时拴着它,拴上几个月,看我的认知心理能否带来改变。”他坚信人与科技注定彼此交融。科幻小说和电影老提到机器人统治世界。

“人的孤独感和对科技发展的担忧,都源于对确定性和秩序的失去的恐惧。”段永朝说,“人是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这句话简直就是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情感的高度概括。人居于世界中央的思想延续了500多年,当人发现自己有可能丧失万物灵长的位置,这个世界可能逃脱我们的手心,能不焦虑吗?”段永朝反问。


熟人,还是朋友,抑或只是熟悉的陌生人?

“当我们哭泣时,需要的是一个肩膀,而不是一条信息。”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如此形象地描述社交网络与人的关系。邓巴20多年前提出的著名的“邓巴数字”,即“150定律”(Rule Of 150),在移动社交时代仍然有效。“150人似乎是我们能够建立社交关系的人数上限,在这种关系中,我们了解他们是谁,以及与我们的关系。”社交App Path就采用了邓巴理论,设定每个用户最多拥有150名好友。

罗宾·邓巴不用社交媒体,手机只用来打电话、发短信,而且只联系那些日常生活中他常常能见到的人。“线上的社交关系只有通过线下的会面才能存活,人们总把随便的熟人关系误以为是真正的友情。”

既然不是社交数量而是质量影响人的孤独状态,永远在线带来的是随时被干扰、被强迫,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公司和用户都应该反思一下技术伦理及异化问题了。


书来信往,情愫渐生,这是古代的非见面的沟通。如今,庞大的社交工具,你可以有5000人的超级社交群,但是,你能和多少人细细沟通?能和多少人会面线下活动?你会感到孤独,因为你在虚拟的世界里。在真实的世界里,你能触摸到的,是你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出现在你眼前的和你交流的人。


工具只是工具,人被科技机器绑架,这是科幻世界里的预言,会在现实中出现吗,或者已经出现了?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 上一篇下一篇 »

  • 评论:(0 )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一针见血的评论,你还等什么?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